English

阔步迈向新世纪

——大连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产业走上跨跃式发展之路
2001-01-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言荣 通讯员 王锐 我有话说

一提到高校科技产业,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北大方正、清华紫光、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华工科技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又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这些诞生在大学这个知识与科技摇篮中的校办企业,一跃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新军。然而,与之几乎同时起步的大连理工大学校办产业,却在襁褓之中迟迟未能长大。

始创于80年代中后期的大连理工大学校办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和实力,并有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企业与产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变幻,原有校办企业中那种单一产品的小型经济,单一投资主体及传统的管理体制等逐渐显露出致命的弱点,使企业的发展减缓。作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全国知名重点大学,校办产业发展的滞后,无疑影响着学校提出的“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强校”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

1999年3月国家科技部等七部局联合发出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加快发展科技产业的决心和重大政策倾斜。教育部及省市政府对此相继做出了积极反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大工领导班子也十分重视,认真反思校办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跳出原有思维模式,提出要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放到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全新的理念开始二次创业。

从1999年开始,大连理工大学对校办企业进行了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体制的转换,通过剔除不良资产,引进社会投资,进行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体制规范化、企业经营规模化。2000年以大连理工大学领先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宝力摩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三家大型高科技股份制企业进入了实质性运作阶段,并于年底正式注册成立。一个运用现代管理体制,以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实现科技项目的孵化和产业,从而实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已见雏形。

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的大连理工大学领先集团有限公司,是大连理工大学与中国华力高科技创业有限公司、上市企业湖南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经天纬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赛韦特投资有限公司5家股东共同投资,通过对原大连理工大学领先集团进行资产重组后,建立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大连理工大学占53%的股权。它将依托大工雄厚的科技实力,通过资本市场的运营,进行科技项目的孵化及产业化,目前,公司拥有十余家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经营范围覆盖电子、信息、环保技术、软件、生物、化学工程、新材料等诸多领域。

大工科技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4000万元人民币。是由大连理工大学、大工领先集团、湖南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振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4家共同出资设立的,是大连理工大学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高技术企业孵化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产业信息集散中心。并作为享受国家、省、市及学校对大学科技园中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优惠政策的载体。科技园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科技园的规划、建设、经营及管理服务。大工科技园总体土地规划面积为200亩,由科技园区大厦和北山工业园区构成。一期工程为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科技园大厦”,将于新世纪第一个春季里破土动工。作为大工科技产业的形象工程,这里将成为学校科技成果展示和信息发布中心,学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商务会议中心。二期工程将在科技园区内,建设“大工科技产业带”,重点建设“生物园”、“数码园”、“环境科学园”、“新材料园”等园中园。

大连宝力摩新材料有限公司,则是通过资本运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它是由大连理工大学领先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大连大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百富源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出资对原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塑料开发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改制后设立的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4278万元人民币。这个公司成功地将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蹇锡高教授完成的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新型合成树脂”这一高科技成果进行了产业化。系列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能源、精密机械等高技术领域,对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就在新世纪的大门刚刚开启之际,大连理工大学校办产业以崭新的面貌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愿大工校办科技产业与伟大的祖国一道发展,共铸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